您的位置首页  杂谈

机动警察国语书生章以武:瞄准时代节骨眼 记录岭南流行风王天林电影

  中新网广州4月6日电 题:书生章以武:瞄准时代节骨眼 记录岭南流行风

  中新网记者 李凌

  “一本小说,没有写在时代的节骨眼上、没有写在穴位上,对历史的贡献不一样。”身穿挺括中山装、79岁的章以武依旧还是翩翩书生模样,声音清晰洪亮。他说,行走在珠三角这片热土上,沐浴着岭南浩荡的“流行风”,总是能有感而书。

  咸亨酒店听故事接受艺术熏陶

  章以武1937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海,尽管在广东生活了59年,但乡音未改。抗战期间,章以武随家人回到故乡宁海,酒馆里听长辈大摆龙门阵,杏树下看算命先生测字说人生,这些儿时的经历,在章以武心里是最接地气的民间艺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便是江浙一带的“风情”,当地人习惯于闲暇时聚在小酒馆里,喝着绍兴老酒、摆着龙门阵,家长里短、社会新闻、民间故事……章以武潜移默化中对说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学时期的章以武已发表大量文章 受访者提供 摄大学时期的章以武已发表大量文章 受访者提供

  大西北的艰辛岁月练就坚强意志

  1951年,年仅14岁的章以武报名参加支援大西北的工作,激情洋溢地奔赴甘肃。在上了一年银行学校后,被分配到甘肃定西地区的大山沟里,成为一名乡村信贷员。

  生长在江南水乡、自小生活优越的章以武万万没想到,大西北的生活是如此艰苦,住的是破窑洞、喝的是地窖里储存的浑浊雨水、吃的是杂粮糊糊,窑洞里就是个炕,上面盖的是一张羊皮和一些破烂的被子,零下20度外出工作,内穿一身单衣,外罩一件简易羊皮大袄,再用绳子一扎,“穷到难以想象”。

  “生活艰难也有个好处,那就是磨练了我的意志。”章以武认为,只要在大西北的山沟沟里生活过的人,就什么艰苦都不怕。1956年他顺利考上西安外国语学院,后转入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大学任教,最终成为该校人文学院教授。

  深谙人间烟火写尽“广味”市井风情

  港台流行音乐、雅马哈摩托车、个体档口一条街……1983年夏,一部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雅马哈鱼档》,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广州缤纷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浓郁的“广味”市井风情、强烈而鲜明的时代气息令观众眼前为之一亮,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轰动。

  这部根据章以武小说改编的电影,后来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当代广州的‘清明上河图’”,在海内外多次获奖,更被视为“南派电影”崛起的代表作。章以武说,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的价值在于:第一个敲响市场经济大门、第一个有胆量提出来劳动致富、赚钱光彩。

  与时俱进吃透生活惟愿终老书房

  作为广州市作协名誉主席,章以武认为,对一个作家而言,要有丰富的生活储存,要掌握大量的细节和人物,才能长袖善舞;要有广阔的文化视眼,脚要站在祖国的土地上,但眼睛要放眼世界,放眼人类,这样文章自然就有了气派。他将几十年来的创作心得总结为八个字“与时俱进、吃透生活”。

  自1958年以来,他创作了大量影视文学剧本、小说、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等,艺术直觉奔放辽阔,地域文化韵味十足,熟悉民众生活,懂得人间烟火,令人赞叹,获得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有评论家认为,要想了解上世纪80年代的广州,就看章以武的《雅玛哈鱼档》,要了解90年代的广州,就看章以武的《南国有佳人》。

  虽已年近八旬,但章以武仍经常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并坚持写作,还玩起了微信,经常通过微信与朋友们互动,活得有滋有味,“我最近在写一部以高校教师为主角的小说,将军战死沙场,我是个书生,希望最后是倒在书房里。”(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