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长城“修缮记”:从看守到数据监测 精心护素颜
中新网兰州7月29日电 (记者 丁思)实施抢救性保护长城本体、开启长城“身份证”编码、设置长城保护员,再到如今的日常维护、数据监测预防性保护、长城文化旅游有效结合等举措,作为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甘肃嘉峪关,历经数载保护修缮,让其境内长城“延年益寿”,留住历史的原貌。
图为嘉峪关长城布满针管,“输液”挂吊瓶。实施该保护方法是对土质较为疏松墙体采用输液形式,注入防风化材料,提高渗透深度,提升墙体密实度。(资料图) 钟欣 摄举步维艰的看守和抢救性保护
甘肃嘉峪关市,因关得名,因企设市。1958年因“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因万里长城“天下第一雄关”而得名。其境内长城资源丰富而具有代表性。
甘肃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长张斌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介绍说,嘉峪关市境内长城墙体43.6公里,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现存体量在全省不是最大,但其结构类型突出,涵盖了甘肃明长城所有类型。
“因长城裸露在野外,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影响较大。”张斌说,嘉峪关境内长城主要是夯土墙体,保护存有难度,在风沙、雨水、冻融和急剧温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主导下,长城存在表面风化、片状剥离、坍塌、酥碱、裂隙发育、基础掏蚀凹进、冲沟发育等病害。
出生于长城脚下的村落,41岁的张斌回忆说,长城成为童年与伙伴们玩闹的乐园,20世纪80年代以前,民众对于长城保护还没有概念,人为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0年、1958年、1973年对嘉峪关关城进行维修保护,80至90年代,还依次对嘉峪关关城墙体及城内古建筑进行保护维修。
2006年,中国官方启动全国长城资源调查,摸清长城家底,愈加重视长城资源保护。嘉峪关是甘肃省最早设立专门的长城保护管理机构的市,1973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对嘉峪关关城及长城进行管理和保护;2002年成立长城保护研究机构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