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杂谈

13位艺术家被授予“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四月杂谈社区

林长期从事摄影理论研究,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以及画册90多本,约600多万字,其中《彩图版摄影爱好者手册》荣获第18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他发表摄影理论文章数10万字,论文曾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理论年会优秀论文和摄影评论年终大,《穿越时光隧道的目光》一文还曾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评论文章二等。而且,其理论研究和摄影不拘一格,原则,敢于摄影界乃至文艺界各种不良风气,为树立正确的摄影风气作出了积极贡献。1999年、2001年,他两次获得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评选的摄影艺术最高项——中国摄影金像。

东方网记者王霖12月30日报道:2015年12月30日上午,第五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座谈会在上海文艺会堂文艺大厅召开。杨祖柏、吴新伯、张建亚、张培础、陆星奇、陈飞华、林、金江波、胡建平、奚小琴、蔡金萍、谭晶华、魏松等13位文艺工作者被授予“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林从事摄影教育20余年,曾获得中国摄影教育优秀理论和上海市摄影教学、科研优秀,而且丰硕。

杨祖柏不仅集书法、篆刻、刻字、文艺评论等多种才艺于一身,而且为人正直,以德为先,热心公益,甘于奉献。他曾领衔承担嘉定区“特色文化村”创建试点工作,成绩突出,《文汇报》等给于宣传报道;他数次参与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举办的公益慈善活动,也常为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义捐佳作;他多年义务担任嘉定区中、小学及基层文体中心员,并多次公开举办公益艺术,将文艺知识到社区、学校、部队,还承担《东方文化百宝箱一法之印谱》一书的全国征稿活动,以篆刻的表现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营造公平、家庭和睦、友邻和谐的社会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建平长期从事电视文艺新闻和电视艺术工作,他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对艺术的完美追求,在业内有口皆碑,创作也甚为丰硕。他在新闻采写第一线时,就以专业的新闻和娴熟的采访技巧,写出了一大批视角独特、思想厚重、文笔优美的优秀电视文艺报道。其中《看我家电视“变脸”》获得了2002年度中国电视新闻一等。2007年后,他开始从事影视剧文学编辑和制片人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及对影视艺术的钻研,在短短几年中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作为文学编辑的电视剧《奥运在我家》荣获第27届中国电视剧特别;他为制片人的《男生贾里新传》荣获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优秀儿童影片;他策划制作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除荣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一等、优秀女演员、优秀编剧外,还获得了几乎所有其他的中国电视剧项,并走出国门,在产生广泛影响;他负责撰稿的文艺专题片《绽放的力量》荣获第23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电视文艺专题片大。他也因此成了SMG历史上首位电影华表、电视剧、电视文艺星光的“大满贯”获得者。

陈飞华从事舞蹈教育近30年,倾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舞蹈精英人才。他培养的朱洁静、王佳俊等都已逐渐成长为能挑大梁的青年舞蹈家,多次在全国重大赛事中摘金夺银。担任院团领导后,他更是把培养青年舞蹈家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他在国内舞蹈界率先推行了“艺衔”制度,把训练、考核纳入艺衔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建成了阶梯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举办“在上——原创舞蹈作品比赛”等,以赛代练,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创作潜力的优秀青年编导。

他不仅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深厚人文情怀的艺术创作者,同时也是热衷于公益事业文艺志愿者。他为小区图书室和四川地震灾区儿童捐赠了大量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学习用品;他曾资助云南省一位小学老师到上海参加“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他曾为一位生命垂危的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发起募捐,以支付手术及后期治疗费用;在他2011年患胃癌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不但依然接受上海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单位之邀,举办了近百场公益,推广文学阅读和影视欣赏,还笔耕不辍撰写了《在云端》一书,并将该书出版后的版税悉数捐赠给上海市癌症康复协会,以激励癌症病友们。

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出席会议并为获者颁。董云虎部长作重要讲话,对获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他们不辱,再接再厉,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成绩。

吴新伯不仅在艺术上丰硕,而且他自觉遵守文艺工作者公约,主动投身到文艺志愿服务的时代中,热心公益,乐于奉献。他主动团结全团演职员,全面担当起上海评弹团“乡音860”评弹夜场演出策划、具体落实的重担,为培养评弹年轻观众,为活跃评弹的夜场演出尽心尽力。而且,他积极参与策划实施上海市曲艺家协会的创新项目“开心客堂”,组织曲艺名家深入百姓,带领更多的曲艺工作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应有的社会担当。他更是不计报酬,不畏辛苦,参与创作并在上海各高校巡演曲艺节目《的故事》,充分发挥曲艺“轻骑兵”优势,以曲艺党课的形式将党性教育形式创新与上海文化传承相结合,拓展了平台,丰富了载体,受到高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吴新伯还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分院教授评话专业,并十多年在上海市长宁区姚连生中学的评弹特色班上课,系统地教授中学生苏州评弹,以培养青年演员和青年观众。正是由于其在德艺上的成就,2009年吴新伯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的“优秀中青年曲艺家”称号,2010年获得了上海市委宣传部授予的“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奚小琴多年来致力于海派剪纸技艺的普及。她曾多次在美国、、日本、、法国等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剪纸艺术。她积极参加市文联组织的“百名艺术家进社区”,“市文联文化进万家”等各项文化服务活动,下社区、进部队,到学校,深入群众,贴近市民,为老百姓剪纸,为部队官兵、军属剪窗花,为白领上剪纸体验课。为了更好地加强剪纸创作队伍建设,推广剪纸艺术,她还参加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举办的“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并、不计报酬前往松江、奉贤等区县,开展剪纸艺术培训,对社区剪纸作者进行深入指导,深受广大剪纸爱好者好评。

金江波也是德艺双馨的优秀导师。他一直重视创意设计的教学事业,不仅仅专注于学生的学术性教学,更努力为学生探寻开拓视野、锻炼能力的实践机会。他不断通过院校合作交流、国际化合作办学、实习建设、校企联动等方式,拓宽教学平台,激发学生设计多元化。在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中,他专门策展了“校际社区展示交流”主题板块,邀请中外10余所艺术设计类院校来沪开设工作坊,为学生提供长达4个月的交流实践机会。展后,他又陆续配合上海市教委策划上海大中小学生和设计爱好者互动交流,通过“我与大师面对面”、“设计冬令营”等活动,提升上海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培养和发掘上海未来的创意设计师。凭借其在教书育人上的杰出表现他被评为“2013上海大学玄陵优秀艺术教育”

蔡金萍不仅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取得突出成就,而且在职业、品行上自觉培养的艺德。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连续数年参加“蓝天下的至爱”等大型慈善活动,呼吁社会更多人关注社会;作为“阳光之家”志愿者,带领团队,与上海市残联开展合作,成立“残疾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举办艺术培训班,提高残疾人的艺术欣赏力和综合素质,鼓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参加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公益朗读活动,为市民百姓带去悦耳之音,陶冶情操;走进学校,为青少年儿童普及戏剧知识,以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蔡金萍在德艺上的突出表现,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她曾被评为民盟中央“先进个人”、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上海市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

附录:第五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简介

吴新伯先后师从著名评话艺术家顾宏伯、吴君玉,传统评话基本功扎实。进入上海市评弹团后,他在评话专业领域辛勤耕耘,刻苦钻研,在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内容和表演形式,主旋律,多样化,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创作的《夜走狼山》,用评话的形式演绎抗日战争,取得了很好反响,荣获2004年度中国曲艺牡丹·文学和上海文艺创作优品。2014年他再次凭借自已的优异表现,荣获中国曲艺牡丹·表演。而且,吴新伯心中有个大曲艺的概念,不仅为上海曲艺同仁作品研讨、演出交流出谋划策,还为扬州曲艺进入上海演出、培养曲艺新人牵线搭桥,深受曲艺界同仁的好评。他策划的苏州评话和扬州评话合作演出《运河乡音》,苏州评话与北方评书联合演出《南吴北王》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会后,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文联党组和团与获者合影,并考察新启用的上海文艺会堂,观看《上海市文联成立65周年美术作品展》、《上海市文联成立65周年文艺家图片展》。

金江波是一名致力于新艺术的优秀设计师,是国内最早从事该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之一。他曾参加2002年上海双年展、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2009年南京三年展、2012年广州三年展及2014非洲达喀尔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其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国家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他荣获连州国际摄影节2008年度杰出艺术家金,2009 年被评为 AAC 艺术中国年度十大艺术家(摄影类),2014年获中国美术“提名”和上海设计一等。作为一名优秀的策展人,他曾参与过国内诸多重要项目的策展,不断在为公共性与个性体验的融合做出新的尝试。他策划过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和首届国际设计三年展,是中国科技馆“信息时代”展项设计、上海科技馆多项目和上海世博会“世博会博物馆-历程厅”主持设计师,曾担任上海世博会“海宝来了多秀”艺术总监和上海自然博物馆多集成项目总监。

附录:第五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简介

魏松长期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在上海歌剧院的公益舞台上、各类慈善晚会和亚信峰会、APEC会议文艺演出等重要活动中展现风采。2006年魏松还担任上海文艺界首支志愿者服务队“上海歌剧院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带动院内全体演职员共同投身公益。2013年他带领上海歌剧院200多名演职人员赴东北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巡演,将经典歌剧《卡门》等高雅文化送到当地,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强烈反响和轰动。正是基于魏松在德艺上的出色表现,他被评选为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得了文化部优秀专家、第十届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和上海市优秀文艺家称号。

陆星奇是著名驯兽师,中国马戏的领军人物,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杂技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虽然驯兽工作异常艰苦而且非常,但他仍始终如一专注于马戏事业,虚心好学,勇于实践,为驯化熊猫、狮虎等大型动物积累了宝贵经验。他创作表演了《驯熊猫》、《驯熊》、《驯狮虎》等马戏节目,在马戏界具有重要影响。他指导参与的《驯象》节目获得了全国杂技比赛金。上海马戏城落成后,陆星奇通过培养青年马戏驯兽师,指导动物驯化工作,组织创排马戏剧目等举措恢复大型驯兽节目的表演,而他主演的《驯狮虎》也成为整台晚会的压轴节目。

蔡金萍热爱儿童戏剧事业,把为儿童带去丰富戏剧艺术视为自己神圣的,数十年坚守儿童剧艺术,是一位集演员、导演、艺术管理于一身的高素质文艺人才。她表演技艺精湛,不仅主演《花木兰替父从军》《雁奴莎莎》等儿童剧20余部,还参与了诸多电视剧以及其他剧种的演出,并多次担任上海大型文艺演出主持工作;她导演策划工作成绩显著,其导演策划的儿童剧代表作品有《田螺姑娘》《灿烂的阳光》《成长的快乐》等。她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全国儿童剧展演优秀表演,全国戏剧文化·话剧金狮“优秀导演”、“管理”,参演剧目入选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自1997年启动,至今已经五届,共评出了51位德艺双馨的老中青文艺工作者。会议号召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大力德艺双馨,始终“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投身时代,自觉履行担当,热情服务人民群众,大力推进文艺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张培础也是一名杰出的美术老师。上世纪70年代起他相继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桃李满天下。他平易近人,随和率真,但教学上一丝不苟,极其认真负责,把学生看成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他不仅注重基础训练,而且重视教学示范,经常和学生一起写生,亲自为学生改画。除了在学校里为学生上课,张培础还不断开辟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为培养上海的美术人才不遗余力。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一直是市工人文化宫、区工人文化宫美术班的指导老师,至今他还在义务指导水墨人物写生班。丁蓓莉、白璎、毛冬华、鲍莺、邵仄炯等这些实力派的中青年画家都从张培础的画室一步步走进海上画坛。2003年,张培础还发起成立了水墨缘工作室,希望能创建一个艺术平台,让毕业后分散在各处的同学继续有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十余年来那里不但凝聚着上海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画家,甚至还有一批年逾古稀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教授加入,使之成为沪上一个有一定影响力和独特魅力的艺术群体,全国美展、上海各类美展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

“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自1997年启动,至今已经五届,共评出了51位德艺双馨的老中青文艺工作者。会议号召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大力德艺双馨,始终“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投身时代,自觉履行担当,热情服务人民群众,大力推进文艺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陆星奇积极为杂技演员谋福利,热心于公益事业。他积极组织开展“暑期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为贫困家庭和外来务工子女送欢乐马戏观摩票”、“残障人士暑期专场”等公益活动,引导单位演职人员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他首倡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每年“学雷锋日”爱心捐助活动帮助困难群众;他组建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义工小队,到社区、医院、养老院、部队、老区开展志愿者服务。他还针对团里70%以上演员沪籍的情况,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户口、职称、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他们从业中的需求:团里的收入分配方案向一线演员倾斜;为演员购买“意外保险”;解决户口引进和子女入学入托困难;开展团内职级评审工作,解决因籍贯、学历等原因不能参加国家职称评审的问题;举办教师、演出管理、舞台灯光等岗位培训班,为演员转岗创造条件。这些举措使得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形成了强大凝聚力,连续四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八年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广局的文艺院团考核中获得“优秀”。 2009年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还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他个人也曾被评为中国杂技家协会“德艺双馨”艺术家,两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多次荣获上海市宣传系统优秀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魏松不仅自己在专业上精益求精,而且不遗余力地对年轻人给予支持和帮助。徐晓英、熊郁菲、韩蓬等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青年演员的成长,都离不开魏松的努力推动。他还参与组织策划了上海多项青年声乐比赛,多次担任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及中国金钟等国家级声乐比赛评委,甚至受邀担任法国巴黎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为全国乃至世界声乐界选送优秀歌手。

张培础是上海画坛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中国人物画家。他的人物画不仅在选题上多以身边的战士、工友、学生、朋友、同道作为其创作的主题和角色,而且在人物造型和笔墨上功夫扎实。长期以来,他注重写意人物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的研究,在线条、墨色、色彩、材料、光影诸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在传统与现代、风格的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他的作品《闪光》、《画室》、《勇士》等曾多次在全国美展、解放军美展等重大展览中获。

魏松从事美声及歌剧演唱已有40余年,艺术丰硕。他曾出色地在歌剧《图兰朵》、《卡门》、《奥涅金》、《红河谷》、《雷雨》等几十部中外著名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由他领衔的“奇妙的和谐”音乐会品牌也在国内同行赢得普遍赞誉;他曾获国家文华表演艺术,文化部“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首届歌剧节优秀表演”,第十四、十五届“上海之春”优秀表演,上海市戏剧表演白玉兰配角、主角提名等重要项;他常年活跃于国内外声乐舞台,曾多次赴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奥地利、、、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演出歌剧、举办独唱音乐会,用音乐促进文化交流。2012年他被联合国评选为年度“文化大使”。

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出席会议并为获者颁。董云虎部长作重要讲话,对获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他们不辱,再接再厉,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成绩。

陈飞华重视文艺创作,在推动院团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监制了《野斑马》、《霸王别姬》、《天边的红云》、《舞台姐妹》、《一起跳舞吧》、《朱》等一批有影响的优秀作品。《野斑马》连续演出250余场,创收超千万元,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霸王别姬》、《舞台姐妹》、《一起跳舞吧》均获中国舞蹈“荷花”舞剧金;《天边的红云》不仅荣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舞剧·舞蹈诗比赛作品金、表演金,还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入选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傣家的女儿傣家的雨》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比赛金;《朱》赴日本30余城市巡演60场,传递中国人民关注环保,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为增进中日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奚小琴1973年开始跟随著名剪纸艺术家王子淦学习剪纸,了剪纸专业道。数十年的耕耘努力,她全面掌握了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制作方法,成为海派剪纸艺术重要代表性人物。她在创作时注重对生活的感受,追求作品的生活气息与时代感。她的作品创作题材广泛,花鸟鱼虫、人物、走兽、风景皆可入作。在材料的选用和造型处理上,她也能积极创新,大胆探索,“立体剪纸”、“皱纸剪纸”、“彩色剪纸”等独具创意。所以,她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经常在国内外各种展览中展出并获。作品《对眠》获“第二届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金,《搏》、《节节高》获第二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金,《美好城市》、《孔雀》等多幅作品也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等机构收藏。创作之余,她还对传统剪纸技艺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思考和理论创新,多篇有关剪纸的论文刊登于《上海工艺美术》、《群文世界》、《守望与开拓》刊物。正是由于其在剪子艺术上的造诣,她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艺术成就被收录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

他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摄影教育界有口皆碑。为了更好地利用家中的数千本摄影画册和藏书,共享资源,他把研究生课安排在自己家中上,供他们随手翻阅,学生甚至还可以将他珍藏10余年的藏书和画册借阅回去作为学习参考之用。正是他的这种奉献,使他得以培育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摄影人才。林不仅在自己本职岗位上辛勤耕耘,而且为了摄影知识和,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领域,志愿为社会大众服务。2007年起他就在老年大学开设摄影课,丰富老年人业务生活。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他心地投入教案的调整、采风安排、作品点评,甚至为策划出版《老年摄影专业导读》,受到老年的极大欢迎,多次被上海市老年教学机构评为优秀教师。2006年他还开设了博客,介绍当代摄影现状、世界摄影趋势以及摄影问题解析,点击量超过1500万。经过10年耕耘,这个“永不下课的教室”因其受众广、影响大、涉及内容丰富而成为中国摄影界网络学习和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张建亚爱岗敬业、奉献。他曾在拍摄《紧急迫降》中两次负伤,但他忍着疼痛,在拍摄现场指挥。甚至在母亲生病开刀,医院已多次开出病危通知的情况下,他都坚守岗位,确保如期完成拍摄任务。自2008年任上海电影家协会以来,他更是身体力行,带领上海影协同仁为推进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积极营造和谐温馨的会员之家:通过纪念座谈、上门走访、庆祝慰问等形式,表达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关心和祝福;关注年轻一代电影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通过电影沙龙、观摩研讨、论坛等活动,为广大会员提供多方位的良好服务。

张建亚长期从事电影事业,他拍摄的塑造中国当代知识英雄形象的影片,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新英雄主义”模式。他致力于中国喜剧电影的创新与发展,影片主角虽都是物,但爆笑之中却包含深刻的辛酸和不易言表的严肃思想,寄托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善于汲取上影前辈及国内外导演创作精髓,敢于尝试,勇于突破。他对灾难类型电影的把握和掌控,对电影数码特效的运用和开掘,对喜剧电影的探索和坚守,充分体现他的创新意识、艺术才华和审美价值,堪称中国电影“技术派”的领军人物。他执导的《三毛从军记》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最佳儿童片、第五届中国电影童牛优秀故事片、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最佳观赏效果、艺术创新特别;《逢生》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华表最佳导演、优秀故事片、第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评委会特别、入选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心哆来咪》荣获第六届中国电影华表优秀儿童片、第八届中国电影童牛特别;《紧急迫降》荣获第六届中国电影华表优秀故事片、优秀导演、优秀电影技术三项大,该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尝试用电脑特效表现惊险大场面,具有开创意义;《钱学森》荣获第十五届中国电影华表优秀故事片、入选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东方网记者王霖12月30日报道:2015年12月30日上午,第五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座谈会在上海文艺会堂文艺大厅召开。杨祖柏、吴新伯、张建亚、张培础、陆星奇、陈飞华、林、金江波、胡建平、奚小琴、蔡金萍、谭晶华、魏松等13位文艺工作者被授予“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座谈会上,历届获者代表于本正和第五届获者代表蔡金萍、胡建平、奚小琴等分别发言,畅谈了自己对“德艺双馨”的理解,表达了艺术工作者对品德、艺术精湛的孜孜追求。“德艺双馨”是对优秀艺术家成功之的科学概括,也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这已经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

第五届“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简介

会后,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文联党组和团与获者合影,并考察新启用的上海文艺会堂,观看《上海市文联成立65周年美术作品展》、《上海市文联成立65周年文艺家图片展》。

谭晶华长期从事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翻译及日语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他翻译了《东绮谭:永井荷风小说选》、《之花》、《忍川》、《诞生的苦恼》、《冻河》等日本近代文学中长篇、短篇小说集及散文随笔名作、评论等近百种,共三百余万字。在教学方面,他凭着对文艺的满腔和教书育人,力图使自己成为一个“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有底蕴的好教师。三十多年来,他先后开设过《文学大概》、《日本近代文学史》、《川端康成文学》等课程,不断以外国文学为媒,在思想意识、人生理想、处世方法、观念、行为准则、文化风俗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熏陶。同时他自己也不断汲取新知识,潜心做好文学翻译和艺术研究,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杨祖柏书法篆刻已有30多年,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他以艺为本,创作了许多精品,作品先后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20余次。曾荣获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作品展“优秀”;“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大展“一等”;借古开今—上海市书法篆刻作品大展“优秀”;文汇·宣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作品年展金等。而且,杨祖柏深谙书道,理底扎实,经常发表书法评论文章。2015年他还在《上海书协通讯》开设“砚边杂谈”专栏,品评书坛艺事,颇受书友欢迎。作为上海书协刻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从出谋划策到具体的展览培训、布展,等他都亲力亲为,为提升上海刻字水平而不遗余力。在他的努力下,上海刻字创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近年来每届全国展上海都有多名会员入展,一改前五届全国刻字艺术大展几乎无人入展的窘况。上海刻字专业委员会成立4年多来,已有22人次入全国展,15人加入中国书协。

谭晶华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重视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研究,承担了许多科研课题,成绩斐然。他主持、主编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日语综合教程》、“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日本古典文学史》、《日本文化史教程》等重点教材和《新编日汉、汉日辞典》、《日本文学词典》、《大辞海外国文学卷》、《辞海》等辞书;完成国家社科一般基金项目《中国日语学习者语料库建设与研究》及多项教育部、人事部重点项目;著有小说《美人蕉》、《日本近代文学名作鉴赏》、《川端康成传》、《日本近代文学史》等,并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及日本《早稻田文学》、《日本研究》等上发表论文70余篇。这都是他通过30多年来抓紧节假日、寒暑假的时间挑灯夜战、伏案钻研、不懈努力换来的。他的丰硕和乐于奉献的也得到了学生、同行和社会的认同,他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上海翻译家协会授“翻译成就”;2007年被评为二级教授;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2012年获宝钢优秀教师;2013年获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贡献”;2014年获上海市教委“2013年度教学一等”。

他是老师,是团长,更是“家长”。在学校里,他对那些岁就进入舞蹈学校的孩子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感情,以至于在阔别教学岗位多年后的今天,很多演员仍亲切地称他“陈老师”。在团里,他在高标准严要求管理的同时,对演职员工的关心也是全方位的,把“家”的归属感带给了每个,为他们排忧解难,提高剧团的凝聚力。而且,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常在群文舞蹈创作及文化惠民活动中留下自己的身影,发挥所长,为舞蹈艺术的普及、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

座谈会上,历届获者代表于本正和第五届获者代表蔡金萍、胡建平、奚小琴等分别发言,畅谈了自己对“德艺双馨”的理解,表达了艺术工作者对品德、艺术精湛的孜孜追求。“德艺双馨”是对优秀艺术家成功之的科学概括,也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这已经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