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考古确认战国墓内7枚“蜻蜓眼”真实身份
中新网沈阳1月14日电 (杨毅 韩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4日发布消息称,该院日前用现代科技手段确认了辽宁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内发现的7枚“蜻蜓眼”真实身份。
东大杖子墓地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更名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发掘,并发现了7枚“蜻蜓眼”。该墓地201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蜻蜓眼”即“镶嵌玻璃珠”,是指在单色玻璃珠的母体上镶进另外一种或几种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构成图案。由于珠上的图案主题多是同心圆,有动物眼睛的效果,在西方被称为“眼式珠”或“复合眼珠”。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蜻蜓眼”是古代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50-前1307年)的产品。公元前8-前5世纪时,随着西亚、中亚的政治版图变化、发展和游牧民族迁移,“蜻蜓眼”及其制造技术也不断向周边传播,春秋时期开始在中国出现,多出于贵族墓葬。
此次科技考古工作人员结合超景深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显微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对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的7枚“蜻蜓眼”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蜻蜓眼”玻璃化程度很高,可以确定为来自西方的进口玻璃。依据助熔剂的不同,东大杖子“蜻蜓眼”还可划分为植物灰玻璃和泡碱玻璃两类。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部副研究员柏艺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东大杖子墓地出土的7枚“蜻蜓眼”,最大的一枚外径达1.78厘米,本体为深蓝色玻璃,但已出现轻微破损;其余6枚中,2枚小珠本体为白色,嵌蓝、白、褐三色眼珠纹,外径0.88厘米。另4枚小珠本体为湖蓝色,嵌蓝、白、褐、白四色眼珠纹,外径约1厘米,其中的两枚完全破碎。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面表示,东大杖子战国墓“蜻蜓眼”玻璃珠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东北地区出土先秦玻璃器的空白,通过科技考古研究也为“蜻蜓眼”玻璃珠的产地、工艺等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为中西方早期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证。(完)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