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谈】民间投资增速“腰斩”不可小觑
常言“智者见于未萌”。民间投资增速“腰斩”,无疑是今年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信号、新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目前国务院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这不啻为扭转民间投资“失速”提供了契机。“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对于地方、相关部门及有关官员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打破固化利益,把中央对非公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一丝不苟地逐步落到实处。
其二是在投资比重上,自2006年至2015年,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比重从49.8%一直上升到64.2%。但进入2016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例出现了近10年罕见的下滑,投资占比首次出现下降。
因为不争的事实是,现下,相对于国企和投资来说,民间可选择的投资领域较窄,民营资本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依然存在。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挤出效应明显,资源垄断格局难以打破。民营企业生产杠杆高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特别是大量的措施无法落到实处,民营企业和发展难以纵深,体制机制障碍重重,正如李克强总理近期在一次会议上所的,一些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都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而是“没门”。
毫无疑问,三中全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民间投资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各项积极政策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现实中这些的措施是否到位,政策红利是否落实,民间投资增速下滑与之是否有关,关联程度有多高,这些问题更需要“回头看”、细深究。
黄绿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显示,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5%,增速比1-3月回落0.2个百分点。特别引起社会关注的是,1-4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5.2%,与去年全年10.1%的增速相比,几近“腰斩”,而增速与1-3月相比也回落0.5个百分点。与之紧相呼应的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1%,比去年同期降低3.2个百分点。综合这一组数据给人的印象是,眼下民间资本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很不乐观。
从历史数据看,其一是在增速上,近几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两者的增速都在减缓。2015年之前,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5年二者增速几乎接近,而真正的“拐点”出现在今年前几个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基础设施投资等拉动下开始掉头向上,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却继续加速下行,两者在投资增速曲线图上出现了“剪刀差”。
如果说4月这一统计数据令人颇感“意外”的话,回过头分析另外一些数据,从蛛丝马迹中又让我们觉得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下滑既属“意外”,但也是“事出有因”。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万事皆有因。进入发展新常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下滑,看似既有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和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传统产业衰退、新产能仍待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缓慢等诸多内外共性因素,但也决不可忽视新常态下社会资本投资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及隐性政策壁垒等问题,越深入遇到的阻力就越大,而后者恰恰反映出的是事关非公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不论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的下滑,还是增速上出现的“剪刀差”,民营企业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已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的新问题之一,我们绝不可小觑其背后所潜藏的诸多深层次因素。
民间投资增速“腰斩”不可小觑
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尽管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确立了非公经济的“重要基础”地位,要求“毫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但现实中,这一重大是否已真的深入?是否在一些地方、部门及官员心中已真正“内化于心”,也“外化于行”了?是否真正已无“与民争利”?这些问题,在目前民间投资“失速”的严峻形势下,很值得一些、部门及官员对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