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黄河水车亟待“入市”谋传承 冀守传统手艺“温度”
中新网兰州4月13日电 (高康迪)每个地方,都有一些坚守着自己老手艺的手艺人,在工业化可以“复制”出任何东西的时代,他们依然用自己的双手做出无法取代的佳作。黄河穿兰州城而过,多少年来,由于河岸距河面落差较大,两岸民众吃水靠肩挑驴驮,更没办法用河水灌溉农田。
明代兰州人段续借鉴南方水车创造了“黄河水车”,利用黄河水流的冲力,驱动木制巨轮徐徐转动,水桶依次舀满水,缓缓上升,至上方时,桶口向下倾斜,将水倒入掌盘子“集水槽”,再流入木槽,引水入渠,灌溉农田,使数千年干旱的土地得到了黄河水的灌溉。
图为段怡村双手打造的黄河水车。 高康迪 摄
“伴着隆隆水声、阵阵水雾,在黄河岸边长大。”黄河水车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段怡村已经78岁,是段续的20代孙。
段怡村对黄河水车有着特殊的感情,榆树、柳树、槐树……这些黄河边土生土长的树木经他的双手“摇身一变”成了兰州特色水车。
“定期在轴承间上点机油,就能进行转动,如今虽不需要灌溉,黄河水车也成为兰州的城市特色景观之一。”段怡村在寻找韧性度强适合作为黄河水车材料的树枝同时,在祖父留下的资料基础上,多次实地查勘、研究、改进,回想起那段时间,他经常是天还没亮就在黄河边,“绘制出一幅兰州独一无二水车工艺图纸”。
图为段怡村正在进行黄河水车制作。 高康迪 摄
段怡村所说的独一无二主要是因为,兰州黄河水车不仅外形设计精巧美观,极具结构学的匀称美,力学平衡美。遵循古老技艺制作的水车除轴端钢圈外,不用一根铁钉,水车制作,稳定年限可达40年。
“手艺就是要手工制作,机械化生产根本无法替代。”令段怡村感到忧心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器流水线黄河水车出现,甚至被广泛应用,“机械化黄河水车省略了很多重要制作步骤,只是将外型‘复制’,不到三年就会出现倾斜、散架等问题”。
“要让这门手艺开枝散叶。”段怡村带过的徒弟有十多人,让他感到迷茫的是,真正潜下心来学的人不多,“年轻人心态也有变化了,随着新生活方式的出现,老手艺不适应市场经济”。
“要生存下来,才能保护手艺背后的文化。”段怡村说,要对其文化内涵有深入了解,这不仅是手艺人自己的事儿,全社会都要有这个意识,这样传承才有生命力。
如今,段怡村将水车生活化与市场相结合,注重衍生品的开发,设计做出了“礼品水车”“室内景观水车”“露天景观水车”“江河实用水车”等一系列水车产品,共有20多种规格。接下来,他将潜心研究更加精致稳定的黄河水车。
- 标签:花野真衣bt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