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宁资讯  民生

不胜不休永向前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在鄂东大别山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的条石路上,目之所及,饭堂合作社、苏维埃银行、经济公社、中西药局、革命法庭、十月门、正红街、列宁小学……无不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峥嵘岁月。

红安县,历史上曾叫黄安。1952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黄安改名为红安。红安为什么这样红?革命年代,14万红安儿女为国牺牲。从这里,还走出了200多位将军。

“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被称为红二十五军“军魂”的吴焕先,在长征路上牺牲时年仅28岁;长征路上的“七仙女”——7个十几岁的姑娘忍受饥饿、躲过追兵、日行百里,立下“宁死在长征路上也不当逃兵”的誓言;16岁的肖国清在即将被活埋之际,放声唱出“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在红安,流传着一句“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这是革命年代红安人的真实写照。

“黄麻起义后,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这里党的组织不散,武装斗争不断,革命的红旗不倒。”鄂豫皖红军发展研究专家李敏说。

在红安,红军团长方和明的故事广为流传。曾经翻越雪山、三过草地、七次负伤、十五次立功受奖的红军团长方和明,放弃在延安休养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当农民。家乡的村民不解,问他为何不要荣誉要种田?“出门打仗是革命,回乡种田也是革命。我不回来把家乡建设好,不除掉家乡的穷根,怎么对得起烈士们哟!”方和明的孙女方保红至今仍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曾抱怨工作太累,爷爷对她说,“只有病死的人,没有累死的人。单位里你年轻,多吃点苦,累不死”。

1964年晋升共和国少将的秦光远,出生于七里坪观音阁村。秦光远的侄子秦秋平如今担任观音阁村党支部书记。秦秋平拿出两封珍藏的家书,是伯父秦光远上世纪80年代写给父亲的——“村里和组里同意给你家免交提留,不能这样做。万一交不起,我给你想办法;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能做的事,党员自己首先不做”。

在红安县,“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老区精神,已成为大别山精神的底色。(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董庆森)

facebook脸盆网 http://www.xinzhiliao.com/zx/xinde/22725.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整容价目表,见天宝匣,耽美高h双性,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