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街头的日军侵略痕迹:历史不会老去(组图)
在宾阳县卓先生发现的日军“圣战参加纪念”相册中,如今南宁市的解放路是日军的活动中心地带。15日下午,林敏带领记者在这一带寻访当年的痕迹。
4月14日,本报曾刊登了一张一个日军光膀子站在南宁市德邻路(今解放路)中心的照片。在解放路3号“德超招待所”前,林老先生停下了脚步。他指着马路中心说,这里就是当年那个光膀日军所站的地方。
记者发现,德超招待所虽然是后来才建的楼房,但门楼仍然保留了西式的圆拱门。与日军照片中拍摄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
林老先生说,这个招待所大门位置,原来是老南宁“和春剪刀”铺面,是当时南宁很有名气的手工业“龙头店”。圆拱门前当年挂的招牌,是一个穿着西装的人,高举着一把剪刀。那个日军背后,连接高峰路口处,有一栋4层楼,那是当年大老板董达庭的洋楼。日军轰炸南宁后,很多附近的人都到那楼里避难。
如今的解放路,是保留最多日军侵略痕迹的地方。当年日军占领时空无一人的解放路,如今繁华热闹。可当年像林老先生那样经历过劫难的人,却不能淡忘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
针对日军中出现过的交通灯,林老先生专门收集了相关照片,在与民生路交汇的解放路口,“T”形路口车辆繁忙,当年这里就有一个红绿灯,如今早已看不出丝毫痕迹。在中山路口也曾有过红绿灯,如今却成了号称南宁交通最复杂的七叉路口。林老说,有照片记载的,日军侵略南宁时,南宁街头就有3或4个红绿灯。
当到达新华街时,老人在新华街水塔前凝视了好久。这个曾经是南宁最高建筑物的塔顶,曾被日军插上过侵略者的国旗。这里也是老南宁人躲避日军疯狂空袭的风向标。林老说,当年日军来袭击时,一是鸣防空警报,二是把灯笼用绳拉到塔顶,“二三十公里外都能看到”。
看到繁华的新华街中,当年经历日军侵略的水塔,还保持原来一样挺立的姿态,林老说:“水塔没有变,只是改了颜色(指刷油漆)。”
发现日军侵略广西、特别是南宁的原始相册,引起了广大读者对日军当年暴行的愤慨。这两天来,在南国早报网就本报报道点击、发言的,已超过了1.1万多人次。读者也纷纷向本报提供各种日军侵略罪证的线索。
防城港市大录镇那蕾小学的一名教师,在看了《“圣战”相册成日军侵铁证》报道后致电本报,称该校也保留有一件日军侵华的铁证。当年日军轰炸防城港市防城区滩营乡薄竹堂时,飞机失事撞在山头爆炸。飞机上一颗未爆的炸弹,被当地游击队员拆去引信和,弹壳被送给该校当钟铃。数十年来,这口钟一直都是该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
15日下午,南宁市的汤先生致电记者称,他曾经旅居日本10多年,也收集了很多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他至今保留有完好的原始相册,内容是反映日军残杀中国人的。此外,他还有一些画册。汤先生也希望这些照片能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看到日军的侵略暴行。
梁安青是百色市供销社的主任。前段时间他到南宁市园湖路花鸟市场时,在旧书摊上曾看到一本画报,刊登有当年日军侵略广西时的照片,其中有宾阳县政府、广西高级法院等照片。他很遗憾地说,当时可惜没有把画册买下来,他建议记者去看看,说不定还能有所发现。
15日晚,南宁昆仑关风景区管委会主任方建诠告诉记者,他侄子看了本报报道后,以为他不知道有这本相册,马上发短信告诉他,建议他赶紧把这些内容,放在即将布展的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上。
“日军侵略中国的罪证被发现,能引起如此的广泛关注,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抗战的精神,永远植根在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广西社科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平说,如今,南宁虽然四处是高楼林立,繁花似锦,但无论在乡村的山岭间,还是在城市的巷子里,仍然留存着当年战争的遗痕。
李建平说:“历史是不会老去的,我们既没有忘记日军侵略带来的惨状,也没有忘记中国人民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的事迹。这些时刻提醒和警策着人们,该怎样面对今天和平与发展的年代,该怎样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 标签:南宁解放路历史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