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南宁商业中心是怎么形成的
南宁,古称邕州。位于南宁平原的中央,附近丘陵起伏,气候良好,适宜人群聚居。据 史载,宋,邕州官吏刘初筑城防守。明,城内用篱笆等隔成小巷。清,城里的街道已渐 见雏型。
南宁,前临左右两江,上通云南、贵州,下达梧州、广州,陆路四通八达。早在南宋时,云南商人从云商贩那里买来壮马、麝香、药材等到邕州,再从邕州买回文具和用品带回云南;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大多云集南宁,然后从水陆运销出去。
南宁是左右江的汇合处,是水陆 运输的枢纽,成为郁江上下游的一条纽带的商品集散地,渐渐地成为仅次于梧州的商业大区,大大地促进了桂南和云贵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鸦片战争前后,帝国主义大肆入侵我国。帝国主义者因龙州商业频于萧条,法国一再催 逼将南宁开辟商埠。“南宁为南北通衢,通商便利,现闻法人因龙州商务现象萧条,坚请中国开南宁为商埠,即将法国龙州领事改驻南宁”(《商务》第五期);
一九O六年(清光绪三十 二年) 二月六日广东《有所谓报》刊登一则消息:“闻驻京英使照请外务部,须将广西省南 宁府从速开作通商口岸,其意系仿法国运动欲在该处独占利益。”
英国的意图在于打破法国对南宁的垄断,在列强的压力下,无能的清政府终于在一九0七年一月一日,正式开放 南宁为通商口岸,并同时在今区保育院到河边一带开辟了商埠区。
当时,在南宁居留的英、 法、日等外国人约25名,大多从事商业活动。由于开港时间较短,商业尚未能有很大发展。 但,由于南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上得天独厚,驿道运输十分困难,运输费用昂贵,水运 比择运要经济很多;木帆船便不适应水运的发展了。
随着轮船业的兴起,广东、江西等省商 人相继涌进南宁,通商贸易才逐渐发展,商业颇为兴盛。外国商品向南宁纵深渗透,内地的 自然经济基础逐步解体了。当时,法、英、美、德的商人在南宁低价收购大米、花生、豆类、 鸡鸭蛋和茶叶,进口商品有煤油、纺织品、纸烟、火柴等,尤以煤油在南宁大量销售,如美 孚公司在南宁淡村修建煤油仓库,兴建码头,囤积煤油中转向左右江倾销。
于是,农业经济 和商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主义性质的垦牧公司出现了,如济福公司在南宁开办 (明阳)垦殖场。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在市场上通过经营资本主义商业,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 品,牟取暴利。这些商号包括外商和官僚地主,经纪人也相继出现,他们不仅在南宁而且沿 左右江大量收购粮食、牛皮、八角、茴油、云耳、木耳,山瑞、蛤蚧等商品远销广州转运香 港出口。牛皮成为大宗出口的货物,每年从南宁出口的近十万担,“美国驻华商务委员安纳 德民,最近调查中国输出之大宗物产多种……。自欧战后,皮革价增至两倍有奇……。香港为粤桂滇黔四省皮革出口中心点。”(《内外时报》第十六卷第四号)。日用工业品如棉布、 棉纱、煤油、火柴等又源源不断地溯左右江至桂西、滇黔销售。“凡梧州转口来南宁之洋货, 以洋纱为大宗”。(《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四六六页)。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 通商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南宁有航运公司数家,共有轮船近二十艘,经营客货运输, 这些商船来往龙州、百色、南宁、梧州、广州之间。据一九一六年的统计,南宁海关关税收 入为十六万三千两(银元),南宁的商业繁荣可窥见一斑了。
南宁的仓西门大街(今民生路)是由城东北向西南直通邕江岸边码头的主干道,下走地形 急降,直通码头,东下西上的货物云集于此并经此运进民生路。航运公司均设于民生路与解 放路连接处。为了适应衙署官僚及其随员、家属居住及生活消费的需要;加之富商巨贾、官 僚买办利用对外贸易,内则剥削人民,外则居奇制胜,获得厚利,均在城内买地建屋,于是, 各种商业店铺纷纷在民生路和兴宁路建立,新的街道出现了,以此作为中心从事商业活动, 商业区较前更为繁荣。
一九一一年辛亥成功,旧省会由桂迁邕,城内人口陡增,来往客商增多,由于南宁 商业的发展,行业如饮食、客栈业也相应的发展,于是,民生路和兴宁路就逐渐形成一 个商业中心,这个商业中心的特点是文房四室、线装书籍、石印、刻印,成衣等商品比较齐 全,辅以土特产、百货、药材等色色俱备,各种杂货、古董金器均有供应,在饮食业中,也 兴建了包办酒席的饭馆,加之新建电力公司,商店俱开夜市。自旧省当局开辟马路计划后, 城内外的解放路、中山路、民族路共和路也陆续发展兴建,另成一个格局。至三十年代前后, 万国酒家、金龙酒家、大南电影院、新世界大戏院、先施公司、新联艺照相馆均在民生路和 兴宁路营业,城内日趋繁华。
- 标签:南宁解放路历史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